2020年9月11日至12日,“中国粮油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全谷物与健康食品国际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粮油学会主办,江南大学承办,会期两天,大会以“协同创新、助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全国各地的600多位粮油科技工作者云集无锡,共襄本次粮油科技界盛会。抗疫先进个人、单位和2019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同步颁发。
“中国粮油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全谷物与健康食品国际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张桂凤在大会上致辞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张桂凤在大会致辞中表示,近两年,学会积极贯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对标中国科协开展群团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塑造了学会工作新格局。张桂凤理事长号召广大粮油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跨界融合,强化集成创新,扬优势、补短板,研究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三链”协同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篇大文章。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骞在开幕式上讲话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骞在开幕式讲话中对中国粮油学会的工作高度肯定,并对学会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为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定抓好科技创新;三是积极配合参与制定粮食行业“十四五”规划工作;四是进一步激发粮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颁奖仪式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大会开幕式上表扬了优秀抗疫会员单位与个人、创新争先团队和个人,颁发了2019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二届中国粮油学会青年科技奖,并发布了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做报告
9月11日,在大会特邀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认为未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出现”促进产业发展健康化”,“实现产品营养精准化”,“推动粮食加工智能化”,“满足消费需求个性化”以及“粮食安全防控主动化”这五大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国强
同济大学特邀教授程国强对世界大变局下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做了阐述,他指出,“农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新趋向,人口增加消费升级的农产品需求新格局以及国际战略环境的新变局是未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键因素。”

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吉林大学教授吴子丹做报告
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吉林大学教授吴子丹分享了粮食储备理论的新趋势,介绍了粮堆多场耦合理论的创建,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已成为粮食储藏领域的发展新趋势,也是提升粮食管理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抓手。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分析了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情况,提出全民健康水平与饮食和营养关系密切,他希望未来加大对膳食科学领域的研究,推动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卞科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卞科介绍学会标准发布的整体情况,概述了团体标准、阐述了团体标准6大要义,希望规范的标准可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12日,会议同时设置了谷物科学与健康、油脂与油料蛋白科技创新、绿色储粮与质量安全、粮食机械装备智造和粮食资源高效利用等四个分会场,邀请粮食全产业链领域的71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交流。围绕年会主题,大会还安排对《浓香菜籽油》等4项团体标准进行宣贯,并设置了成果推介交流会,开展了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会议还设置了优秀专题报告、优秀张贴论文等遴选活动,并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了70项优秀报告奖,43项优秀张贴论文奖。
中国粮油学会学术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学会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活动,本次会议是学会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系列部署要求,发挥平台优势、服务粮油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会议着重发挥学术示范引领作用,统筹粮油全产业链科技资源,搭建学术、奖项、团体标准相融合的多元化平台,突出学术年会“综合性、开放性、交叉性”的特点,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打造了一场粮食领域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盛宴。
我省《朝阳地区小米(杂粮)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辽宁省地产花生质量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两篇论文全部获得优秀张贴论文奖。
我省中央储备粮大连直属库有限公司工程师何宇宏在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浅析辽宁地区进口大豆安全储藏》,获优秀报告奖。

我省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辽宁省粮油学会(协会)会长魏剑英

辽宁参会企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