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小麦冬播的关键时期,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2018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
作为与稻谷并行的我国两大主粮之一的小麦,其政策性价格的变动直接关系到种粮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家的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恢复发展以来,国家对小麦的生产高度关注。从2006年开始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不断提高。从2006年每50公斤白小麦72元、红小麦、混合小麦69元,提高到2014年至2017年的118元。
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我国小麦从供不应求,变为“紧平衡”。其中有两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是直线提高的国产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国产小麦入库,进口小麦入市;另外一个问题是优质小麦供不应求,普通小麦积压滞销,我国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优质小麦。
小麦的品种结构失衡、国内与国际市场巨大差距问题,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小麦供给侧结构改革。
我国耕地的有限性和口粮需求的刚性,无不决定着小麦收购价格改革要慎之又慎。
在我国现实劳动生产率条件下,一下子取消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势必导致农民迅速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小麦生产量将快速下降,国人的口粮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不改革现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会导致国内政策性小麦价格持续高于国际市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外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国库库存的政策性小麦恶性膨胀,造成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改革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不行,操之过急也不行。因此,小步慢走是推进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的可行之策。
国家将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比上年下调0.03元,既符合市场预期,又使种粮农民能够接受。
从长远来看,国家还要在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尤其是粮食生产补贴上加大力度。通过对生产环节的补贴力度加大,增加种粮收入,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逐步降低粮食最低收购价,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决定性作用,使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龚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