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网、央广网等相继报道关于“粮食银行”的新闻,“粮食银行”也随即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那“粮食银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种粮食银行和普通的商业银行差不多,只不过普通银行存的是钱,粮食银行存的是粮。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解析:现如今,存粮难、卖粮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农民。收下来的粮食存放在家里,不仅占地方,更担心因为储存不善,导致粮食霉变等情况。又或者,价格不稳定,导致最终低价销售赔了本。
有个方法以后没有这些存粮的后顾之忧:把粮食存进“粮食银行”。就是企业借鉴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存储粮食的一种粮食流通形式。意思就是说,“银行”里存的不是钱,而是粮食;“存折”里存的不是钱数,而是粮食持有数。
现在,很多地区都对粮食银行都充满了期盼。但是,风险与利益并存,粮食银行涉嫌非法集资的相关新闻也不少,个别镇上出现过“粮食银行”经营者负债或卷款外逃的案例,储户出现相应损失,为“粮食银行”的经营敲响警钟。
那么,“粮食银行”到底靠不靠谱呢?
总的来说,“粮食银行”对农村的发展有很大意义。首先,“粮食银行”可以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外,通过专业统一的烘干设备,“粮食银行”还有效降低了单户农民晒粮时的人力支出。最后,“粮食银行”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当然,从国家粮食安全层面来讲,它解决了国家收储难以克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了粮食储备损耗,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次勇敢探索。
但是,银行的本质是信心和信用,小的粮食企业哪有这个实力让人有信心?分分钟跑路都有可能或者把粮食偷偷卖掉走人。因此,“粮食银行”这一模式虽然好处多多,却也存在着发展的瓶颈,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监管以及各方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其进入规范运作和健康经营。
下面,分享几个案例:
正在安徽省太和、凤台等地试点的“粮食银行”,不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而且以金融业的运营模式盘活粮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8月21日,天气不错,太和“三泰小麦储兑所”负责人高伟一早就下乡收粮食了。
在宫集镇,按照每斤1.21元的价格,农民杨广琴将2万多斤小麦“卖”给了高伟,收取的却非现金,而是一本名为“粮食存折”的本子,上面记录着存粮日期、数量等信息。
在太和县,2011年11月,由龙头企业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创办的“三泰小麦储兑所”,目前“储户”增至4000多个,代储小麦15000吨。
在太和县三堂镇,农民王攀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今年收获近1万斤小麦,如果按自家存储2%的损耗率和1.21元/斤的市价,存在“粮食银行”可减少损失200多元。
2013年6月底,凤台“粮食银行”投入运行。在凤台县刘集乡种粮大户李志看来,“粮食银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卖亏”。“今年7月份,我存了20万斤小麦,当时价格是每斤1.2元,现在每斤1.21元,账面盈利2000元。”李志说。
与“三泰”相比,凤台“粮食银行”除了由政府扶持创办外,在金融功能上走得更远。其引入现代金融理念,赋予“粮食存折”的金融功能,更进一步地盘活了粮食。目前,凤台县“粮食银行”已布设各类服务网点73个,还有更多的网点在布局中。“凭‘粮食存折’,在供销部门物品兑换点,烟酒、日杂、百货、农药化肥种子、家电等都能直接兑换。”李志说,甚至到凤台县乐天玛特超市,也能“刷卡”。
安徽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分析,“粮食银行”的经营者如果过分追求利益,经营运作的粮食数量超过风险警戒线,将致使固定粮食储备不足,引发储户挤兑风潮。粮商掌握了大量粮源,存在着拿农户的粮食进行投机的市场风险。一旦失败、破产,农户的利益就可能受损。“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担忧,粮价走高,有可能出现集中取粮,粮价走低,则集中提现的可能性加大。
可见,“粮食银行”虽然好处多多,但风险也不小。未来,“粮食银行”发展之路注定不能一顺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