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林省优势农产品,长春大米经过3年来的努力,已经由品牌“裸奔”渐渐走向“盛装”,由“默默无闻”走向“美名远播”。长春市粮食局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优做强地域品牌;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为其提供有效服务,扶持企业打造产权清晰的企业商业品牌。
2017年7月,长春市粮食局根据成都的文化和饮食特点,支持“吉田米业”在成都建立长春大米直营店,创新营销模式,主推小粒品种,全面打造长春大米的“成都印象”。
企业为主体政府做服务
打造产权清晰的大米品牌
7月,“吉田米业”成都总经理张继伟进入了最忙碌的阶段。今后,他所经营的“天籽”品牌,在成都又多了一重身份,它将作为长春大米的代表产品进入成都人的餐桌。张继伟是吉林德惠人,几年来,和母亲一起做大米生意。起初,“吉田米业”仅仅是作为生产方,给各经销商供应大米。随着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张继伟发现,仅仅供应大米永远受控于经销商,一定要自己掌握终端市场,做自己的品牌。2014年,张继伟借助长春市打造大米品牌的大势,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
“以前我们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销售,这几年,我们改变了策略,主攻一座城市,做响品牌。”卖米简单,做品牌却没那么容易。产品如何定位?以怎样的模式进行营销?如何让成都百姓信任并成为忠实的消费者?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张继伟在成都,由单纯的卖米到做品牌的转型路上艰难前行。
几个月前,长春市粮食局召开了一次大米品牌建设会议。在会议上,张继伟嗅到了机会。“当时,局长说要全力服务企业,利用企业在当地的销售优势,打造当地一到两个知名品牌。如果我能利用‘天籽’目前在成都市场的影响力,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将我们的品牌与长春大米的名气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能成功。”说起那次会议,张继伟依然兴奋。
会议结束后,他马上回公司商量,如何借助政府支持,成为长春大米在成都市场的代表产品,借助政府的力量,成为成都大米品牌的NO.1。
很快,长春市粮食局经过对“吉田米业”及成都市场的考察调研,决定支持其在成都建设直营店,并为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长春市粮食局协调成都粮食部门,整合两市粮食资源,对接有实力、有品牌意识的大企业,并提前做好相关宣传工作。7月21日,以“吉田米业”为主要代表的“长春大米成都直营店”揭牌。长春大米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进入成都。
“品牌的打造最终是由企业完成的。品牌是企业的“金饭碗”,谁拥有,谁经营,谁才会更加珍惜。所以,我们要让企业先行,政府跟进服务,进行精准对接、落地宣传并为企业信誉背书,在成都打造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买得到、没有假、能维权的大米品牌。”长春市粮食局负责人说。
找准差异文化先行
筑牢大米品牌的“根”与“魂”
长春大米是什么?如何能够辨识出来?很多地域性农产品很难在市场上找出自己的差异性。2017年,长春大米品牌建设进入了新阶段,长春市粮食局根据长春市水稻品种、种植特点,以及市场认知,找出市场差异化价值,主推长春小粒、小粒香品种。
“长春大米粒小、粒圆,晶莹剔透,做出米饭伸长性好,有一股自然的稻米香气。通过这些年的推广和宣传,成都百姓非常认可。”张断伟说,在粒型上,它区别于市场上的长粒米,又比黑龙江的珍珠米更小,显得更精致一些,比江苏米看起来更通透一些,细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长春大米的准确定位,为企业在当地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便利。
长春大米成都直营店建立以后,长春市粮食局马上联系当地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对长春大米进行全方位宣传。对长春大米的品种、品质、文化等方面进行权威而详细的解读,让长春大米的品牌文化深入人心。
“文化,是最独特、最差异、最难以替代的,是深入民族骨髓的东西。长春大米,做有文化的营销,品牌就容易立得住、走得远,品牌力才深厚持久。”长春市粮食局负责人说。
做好监管做强企业
擦亮长春“白金名片”
长春大米品牌建设过程中,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弹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协奏曲。
在品牌建设工作中,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式。充分调动发挥政府资源,抓住几大主销区重点推介,着力介绍长春大米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品种优势,建立起与当地销售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寻找经销商,及时组织企业与企业进行对接,在“实”上做足文章、做大文章,做到推介宣传一处落地一批企业和产品。
在一些有销售基础、有品牌认知的城市,采取企业主攻,政府跟进式服务。企业确定自己的产品品牌,培育良好信誉,政府为企业“站台”,从政府角度进一步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信誉度。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现少数企业对单一品种的垄断性经营,进而实现市场定价话语权,是长春大米品牌建设的核心要义。”长春市粮食局负责人多次在大米品牌建设会议上强调,打造品牌,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协会作用,约束、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捍卫长春大米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