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涉农产业里出现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粮食银行,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粮食银行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在全国形成近两百家的规模,说明市场对这样的产业模式认可度非常高。与此同时,粮食银行模式在运作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工商无法注册、无门槛、无监管等三无问题也让粮食银行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仔细研究了粮食银行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最早出现的是国代民储,它是国家粮油部门代为民间组织或城乡居民储存多余的粮食与油料,储存的有谷物、豆类、油菜籽等多种品类。在当时农民存储粮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为实现粮食保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民条件的不断提升,国代民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
随之出现的是两代一换,主要针对的是乡镇中小型的粮食加工企业,他们代为农民存储粮食、代为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再加上为农民提供米面粮油等产品兑换,由于受企业主体实力和基础的限制,使得他们能为农民提供服务的范围很小,提供兑换产品的品类很有限,能为农民带来的价值也越来越小,之后也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
再然后出现的就是粮食银行模式,主要为解决农民储存粮食的难题,借鉴银行模式,通过"粮食银行"提供的免费存储服务,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不仅安全放心,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家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也为涉农加工企业解决了原粮不足和资金短缺的问题。网上对粮食银行模式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认可的说粮食银行可以让农民降低粮损、解决农民卖粮难、储粮难的问题,有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助农、惠农、利企、利国的多方共赢目标;不认可的说粮食银行概念很好,但是很难执行,究其根本原因是粮食银行是一种模式,一种商业概念,不是粮食银行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是国粮财发布的一二八号文件针对的粮食银行模式运作企业的主体是央企、国企,至少也是有良好基础的民营企业,而这中间的界限很难界定,导致准入门槛较低,甚至没有准入门槛。最关键的是粮食银行无法进行工商注册,运作不规范。
笔者研究三农市场新动向,发现最近一年左右由中储现代农业推出的粮食储兑商行的新模式,作为粮食银行的升级版,短短时间内已经引起涉农产业链内的企业长期关注,对传统涉农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经调研了解,中储现代农业精心打造的粮食储兑商行对粮食银行模式进行升级改版,不仅保留了粮食银行的粮食存储功能,而且通过对接全国优质资源,为农民储户提供品类丰富,质优价廉的生活和生产用品,后续将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务,更重要的是实现全县联网、通存通兑,打造涉农产业县域经济体,有限解决农民的信任问题,通过连锁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大范围和更加便利的兑换服务。通过中储现代农业企业负责人沟通了解,随着粮食储兑商行连锁规模的增大、对接全国资源品类的扩展,中储现代农业的目标是把全国粮食储兑商行体系打通,推动互联网线上实物支付体系的完成,最终借力资本助势,构建农业互联网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