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在西甸子镇的田间地头可以看到,一台台深松机、翻地起垄机、搂草机、打捆裹包机正在紧张地作业,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秸秆或粉碎还田或打包成块,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据当地群众介绍,以往,秋收后处理秸秆就成了大家的烦心事,在田地里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处理秸秆主要是就地还田,或送到收储点成为肥料。今年,西甸子镇引导大家购进大中型打捆机械,秸秆从收集、粉碎、压缩到最后打成捆落到地面全程机械化。同时,打捆后玉米秸秆按每吨80元的价格销往外地。
秸秆有了好去处,这也让以往埋伏在田间地头谨防失火的乡镇干部松了口气。西甸子镇党委书记李凯告诉记者:“让老百姓认可秸秆回收这件事可不容易,起初村民都担心机器进地施工会影响以后庄稼生长,坚决反对。”为让村民放下思想包袱,解决农村秸秆“老大难”问题,西甸子镇通过举行现场试验活动,让之前持有怀疑态度的群众获得了认同。
由于前期宣传到位,村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西甸子镇秸秆回收工作非常顺畅。眼下,田间的3万亩玉米秸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回收,综合利用率90%以上。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西甸子镇趟出了一条“以禁促用”的环保新路子,让曾经的“烧火棍”真正“变废为宝”,让“老大难”成为“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