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东西,谁都不喜欢卖,只是无知和贪婪惹的祸,还有侥幸心理。
进了假冒产品当真货卖的,多数是分辨能力较差的零售商,有部分人连三证都不会查,有游商拿“新产品”来忽悠就信了。连个“农查查”都不知道是什么东东,每次农业局检查都中镖,出了事只能找上游的批发商负责。
没有实践经验的零售商,对什么药打什么虫,作物什么生长期应该用什么药,都不是很清楚。甚至从小就在县城长大,一些常见的经济作物都不认识。如果对方摘一片叶子给他研究,居然不知是什么植物。下乡推销农药的某些人,就喜欢物色这种,反正你不会去田间观察药效。
以网购为货源的零售商,很容易在进货时候搞到假货的。国人的山寨能力是一流的,你想比代理商的更低的价格进货,自然危机四伏。每批的货来源不一定相同,总有适合你的那一款。人家是专业制假,给你一双慧眼,你也无法看得清楚明白。
有背景的零售商,本身就是地头蛇,一般人不敢惹。据说某地A干部开了一间农资店,后来村民B也开了一间农资。结果A每天吃了早饭就提着凳子到B店对面“站岗”,足足僵持了一个多月。没有人敢进B店里买农药,最后B店只好关门。乡里乡亲的,办事还得去村委A干部那儿盖印章打证明呢。这种人有恃无恐,真假掺着卖村民敢怒不敢言。
和村干部勾搭的零售商,年年都有什么扶贫肥等生意。配什么化肥,都是干部和零售商合计。这种情况下,售出的都是暴利产品。毕竟两份分着吃,利润空间要很大的才行。结果到了农民手里的产品,通常是执法部门公示抽检不合格的。
有一种售假的零售商,喜欢下乡去外地兜售农药,兔子不吃窝边草。他会把一些常规的东西砸到价格底,然后展示自己的“好产品”。这种方法可以安全的逃过执法部门的眼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爽,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贪图奖品,不怕骗,骗不怕。吃了亏还不醒悟,抱怨本地零售商抠门,给的奖品太少。
有一种售假的零售商,完全是官商勾结。当检查的时候,执法部门的车国内直接停在他的农资店门口,然后他们一起喝茶聊天。手下那帮人只检查其它门店,应该没收的没收,该罚款的罚款。只有他的店是免检的,执法人员一般重点查他对面的那间农资店。
还有一种售假的零售商,完全是恶霸类型,喜欢租用村委会议室开农民会,专找村委会干部合作(村干部蒙在鼓里,只是得了点蝇头小利而已)。那一年,他们在村委会卖天价有机肥,五公斤卖给农民200元左右。说今年用了这个肥,明年化肥用量可以减少一半,后年基本不用施化肥了。他们还说,你们附近那些零售商,都是骗你们的钱,不肯把好的东西卖给你们,如果你用了我们的有机肥后,他们的化肥就没人要了。听得爷爷奶奶们心里暧洋洋的。
最后XX传媒的记者听到了,就“谦称”自己是零售商前去学习取经。不慎露了马脚,结果他们把人家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