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粮食丰收后愉快的“烦恼”,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
解决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看要在精准性上施策。
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稻谷产量20429万吨,小麦产量12058万吨。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在我国粮食高库存中,2016年高峰期玉米库存超过一年的消费量。
众所周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玉米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饲料和酒精、燃料等工业用粮。超过国内的消化能力,势必造成玉米供过于求。在国家取消玉米收储政策之后,供过于求的玉米,农民既不能卖出好价钱,又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解决玉米出路,从根本上讲就是在提高又是玉米产区单产的基础上,减少不适宜种植玉米地区的种植面积。2016年我国玉米调减面积超过3000万亩,为近13年来首次减少。种植产量的减少,直接带来市场价格的变化。由过去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变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2016年我国累计进口玉米317万吨,较2015年全年累计进口量增减33%
在我国四大主粮中,稻谷结构性过剩。自2004年以来,我国稻谷连续获12年得高产。虽然2016年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2015年20825万吨减产132万吨,但仍然是第二个高产年。
作为主要口粮,稻谷是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阶段性的稻谷过剩推高了粮食总库存。
分析我国稻谷的库存结构,我们不难发现过剩的是市场不欢迎的品种,调整稻谷种植结构成为化解高库存的有效路径。
要扩大优质稻谷的种植面积。在众多的稻谷品种中,国家一级稻谷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一级稻谷种植上不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格问题。
现阶段,我国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不论什么品种的稻谷,是优质稻谷,还是普通稻谷,都执行一样的价格。由于优质稻谷的产量低于普通稻谷,农民当然不愿意种植优质稻谷。因此,引导农民调整稻谷种植结构,就要拉开优质稻谷与普通稻谷的品质差价。
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稻谷生产。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稻谷生产的内在质量要求更高。有机、绿色、无公害稻谷,成为不少城乡消费者的首选产品。
要发展“共生共养”稻谷生产。优质稻谷、有机、绿色、无公害稻谷一般产量相对比较低,但通过发展“稻虾共养”、“稻鱼共养”、“稻鳖共养”等,不但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益,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走上生态种植之路。
改补贴
从古今中外来看,作为弱势产业,农业生产离不开国家的补贴。
世界上农业发达程度最高的美国,每年农业补贴的总量大约在1000亿美元水平,美国农民的收入40%来自农业补贴。
我国近年来农业补贴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粮食的补贴缺乏“精准性”。
在早期的粮食直补中,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不起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单位面积补贴过少,也有“杯水车薪”之嫌;补贴流通环节,使种粮农民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
从2016年起,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即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应当说,我国农业补贴的改革找准了方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严格按照改革政策抓好落实。只要在落实补贴的“精准性”上作好文章,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库存就会走上有序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