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西方国家马铃薯作为主粮被食用了几千年,而我国长期将其视为副食品。当土豆“雄起”进军主粮界,势必会掀起我国历史上的膳食革命。
土豆在国际上统称“马铃薯”。它是一个古老的农作物,距今已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把马铃薯确定为主粮作物。在欧洲把马铃薯视为主食品也是年代久远的事了。然而,在我国长期“不把土豆当主粮”,只作为副食品。2015年1月6日,农业部领导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宣布,今后要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有显著提升,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我国的主粮作物之一。
一、马铃薯主粮化,并非是新话题马铃薯主粮化的主张,不是现在才提出的。在我的记忆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农业粮食专家提出建议:把大豆从粮食中分出来,划入油料类;把马铃薯同番薯一样划为粮食作物。当初提出这项建议,是为了把国内粮食分类法与国际粮食分类法相统一,基本实现统计口径相一致,以便进行国内外比较。在以后的年代,有“两会”代表在提案中建议“尽快确立马铃薯的主粮地位”。此外,更有许多农业粮食经济科技工作者,发表大量论文和研究成果,论述发展马铃薯作物的经济价值和综合效益。许多研究者提出“小土豆,大战略”、“小土豆,大产业”的观点,并不断呼吁:把马铃薯视同主粮作物,意在提高马铃薯的地位,像抓三大谷物一样振兴马铃薯产业。
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30多年,马铃薯终于要进入我国“主粮”的行列了。我国农业部计划,将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到2020年,在不挤占稻谷、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作物的前提下,把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特别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马铃薯作为主粮消费,既增加了主食花色品种,又改善了民众的膳食结构。可以说,马铃薯主粮化一举多得。
马铃薯主粮化姗姗来迟,其主要原因在于观念转变缓慢,包括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更新缓慢。从管理层面看,长期固守千百年来的“主粮”作物概念,不把马铃薯置于重要产业的发展地位。从生产领域看,更多重视的是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而忽视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三大薯类”作物。就马铃薯而言,在农业粮食科技领域,对马铃薯科研经费投入很低,对优良薯种、增产方法、加工技术,以及食品制作等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从消费领域看,因循守旧的“主食”观念,把马铃薯只当作蔬菜食用,尤其是广大消费者对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观念的陈旧,导致马铃薯长期被边缘化,使其长期不能振兴起一个大产业。在2015年的新年伊始,农业部领导宣布,要逐步实现马铃薯主粮化。尽管马铃薯薯主粮化姗姗来迟,但这一天终于渐行渐近了。
二、马铃薯升为主粮,将促生一个新产业马铃薯“升帐主粮”,必然广泛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必将促进主产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改善,也必将有效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必将促生马铃薯产业新景象。
所谓马铃薯主粮化,其内涵有一定规定性:以居民科学膳食为导向,以现代营养学原理为理念,以现代粮油食品加工技术为手段,以马铃薯或以马铃薯与其他食料配合加工成主食品。逐步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贯穿于这些转变的先导是实现观念的转变。
1.促进马铃薯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以马铃薯进入主粮作物行列为契机,整个产业必将取得跨越式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产生“五种促进作用”:一是促进生产数量增长。即马铃薯生产将登上一个新台阶。包括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进而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为其实现主粮化奠定牢固的基础。二是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鲜薯产品质量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包括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各种制品,都要符合品质质量标准,实现优质化。三是促进资源深度利用。伴随马铃薯主食化的进程,必然兴起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综合化、精深化开发利用马铃薯资源,有效推广加工附加值。四是促进消费方式转变。即马铃薯不再单一用作副食,而是将越来越多地用作主食,制作成多种样式的半成品或产品,改善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五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上“五种促进作用”必然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整个马铃薯产业走上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加快向现代高端生态模式转型升级,实现“增产、节本、增效”,提高整个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促进形成四大主粮作物协调发展新格局。也许有人担心,马铃薯主粮化后是否会与三大谷物产生“争地”的矛盾。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由于我国受耕地和淡水资源的约束和边际效益的原因,三大谷物继续增产的空间缩小、难度加大。与此相对照,马铃薯生命力强,种植条件要求不高,生产成本较低,而马铃薯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适应性广,可以利用不适宜种植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土地种植马铃薯,发挥出“土地替代”作用。尤其是,马铃薯生产成本较低,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力”等“四省”农作物。
3.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我国马铃薯栽培的地区很广泛,在西南山区、西北高原、内蒙古和东北平原地区,都有种植马铃薯的历史传统。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主产区逐步“西移”,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成为我国马铃薯最大的产区,而这些地方大多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收入很低,甚至温饱问题还未解决。一般说,这些地区不很适宜种植谷物,而更适宜种植马铃薯作物。把马铃薯提升到主粮地位,就等于在还未根本改变贫困面貌的“老、少、边、穷”地区,点燃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火焰。以振兴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资源的新产业的契机,将开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广大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门路。
三、我国具备基本条件,实现马铃薯主粮化一种农作物主粮化,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物质基础条件。迄今,马铃薯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进一步把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当中。与此相应,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扩大,消费旺盛,外贸活跃,加之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普及、专用品种的开发应用、加工技术的革新等,都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发挥我国马铃薯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化,有力促进其持续发展。
2.马铃薯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马铃薯生产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中占有第一大国的地位。2013年,全球马铃薯总产量为3.68亿吨。当年,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总产量为8892.5万吨,占同年全球总产量的24.2%;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马铃薯种植国,总产量为4534.4万吨,占同年全球总产量的12.33%;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马铃薯种植国,总产量为3019.9万吨,占同年全球总产量的8.21%。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三国马铃薯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4.74%以上。就我国马铃薯总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比重看,也是逐步提高。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这一比重从21.5%提高到24.2%,增加2.7个百分点。
从世界马铃薯产量的区域分布看,亚洲高居第一位;欧洲占据第二位;美洲占据第三位。
3.马铃薯营养丰富。长期以来,人们对马铃薯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它只是淀粉含量多,人吃多会发胖。实际上,马铃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含热量低于小麦和水稻,拥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优良食品。在西方发达国家,马铃薯早已主粮化,其全粉加工成饼干、面包等主食品;马铃薯变性淀粉更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等行业。在欧洲国家,马铃薯人均年消费量稳定在50-60公斤,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更高达170余公斤。
4.我国马铃薯折合主粮数量可观。如果按照5公斤鲜薯折合1公斤主粮计算,近10年来,我国马铃薯总产量折合主粮的数量相当可观。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马铃薯折合主粮的数量由1444.43万吨增长到1778.5万吨,净增加333.07万吨。
四、六大措施齐下,开拓马铃薯主粮化新路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是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保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实力,尤其是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新门路。然而,目前我国存在多种不利于马铃薯主粮化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方式粗放,种植单产低、加工水平低。二是科技加工薄弱。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马铃薯加工利用率在60%-70%,荷兰最高,达到8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国外已开发出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2000多种,而我国仅数十种。三是马铃薯市场发育滞后,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四是传统观念普遍存在,不把马铃薯当主粮,消费形式单一、消费层次低下,绝大部分马铃薯都被用作副食品。为快速、健康地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当前需要采取“探新路、固基础、重加工、强科技、活流通、转观念”等“六大措施”:
第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勇于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进程,是振兴一个新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这里着重阐述三点:
一是,探索和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即彻底扬弃片面依赖增加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向现代高端生态转型升级。其基本内涵包括:(1)以农户种植为基础,以综合化统一服务为纽带,以专业合作制为主要经营形式,扩大适度规模经营。(2)以现代生态化为理念,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增长模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增长模式。(3)以“循环经济”为途径,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对其资源进行充分循环利用,既提高附加值,又避免环境污染,走上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探索和创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制。即以新型专业合作制为主要组织经营形式。要积极倡导和采用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新型经营主体,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合作制真正以农民为主人和主体,农民入社、退社自由,完全民主管理。专业合作社基层社可以联合组成联合社,后者可按照合作制原则兴办马铃薯加工企业。在建立的专业合作制体系里,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种植为基础,以合作社专业化服务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马铃薯适度规模化组织经营,确保加工附加值为农民分享。
三是,探索和健全新型保障措施。对马铃薯不采取三大谷物的收购和补贴办法,采取新的促进和保护政策:(1)完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基于此,国家对马铃薯产品不实行保护性收购措施,不实行市场干预,不实行化肥补贴。(2)着力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及竞争力。基于此,国家重点在于做到“四支持”:支持改善生产条件;支持科研和技术创新;支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合作制马铃薯加工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第二,扩大马铃薯生产,加固其主粮化基础。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样,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必须以生产为物质基础。当前,我国要采取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必要措施: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转变马铃薯增长方式;建立现代马铃薯种植基地。要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改善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推进马铃薯“种薯优质化、种植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实现马铃薯产业的现代化。
第三,加强马铃薯加工业,开拓其主粮化的路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加工业,生产以马铃薯和其他食材相配合制作的各种主食品,像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烧卖等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食品,以及研制新品种。另一方面,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加工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以其独有的特性,目前各国已研制出了许多用马铃薯淀粉配合其他粮食制成的营养美味食品。此外,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在纺织、造纸、化工、建材,以及在医药上都有重要用途。通过加工增值,实现马铃薯产业的高效化。
第四,注重马铃薯科技创新,强化其主粮化的动力。必须建立和加强马铃薯主粮化的科技体系:首先,要加强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队伍;其次,要结合马铃薯产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重大课题研究,像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研究、精细加工技术设备研究、多样化马铃薯主食品研制等;再次,要围绕马铃薯深加工技术设备进行研究和创新,包括马铃薯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品的系列化利用,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最后,要加强马铃薯产业向现代高端生态化转型升级的研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健全马铃薯市场流通体系,发挥其主粮化的关键作用。加强市场体系,对于马铃薯主粮化必不可少:一是建立和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健全和完善“产供销”一体化机制;二是建立以市场供求为主,形成马铃薯价格的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加强马铃薯储存设施建设。对于鲜薯,要建造冷藏设施,包括冷藏库和冷藏运输车,以保障鲜薯品质质量和减少损失。对于马铃薯全粉制品,要建造专用仓库,以保障安全储存;四是建立主产区和主销区长期稳定产销合作关系,做到以销定产。
第六,转变传统观念是马铃薯主粮化的先导。在中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一直把马铃薯当作副食,已形成“土豆不当粮”的传统观念。广大居民应更新食物消费理念,树立营养指导消费、采用科学膳食结构。《国家食物发展纲要(2014-2020)》确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多样化食物结构,合理增加动物蛋白食品,配以薯类、豆类和植物油。采取这种科学膳食结构,有利于营养平衡和保障人体健康。试想,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把马铃薯确定为主粮作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将马铃薯置于主粮之外?无需迟疑,应以科学膳食新理念为导向,逐步增加马铃薯主粮消费的份额,让我国民众膳食结构科学化,吃得多样、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