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18年将要上市的小麦来说,开头就显得不顺利,受华西秋雨和土壤持续偏湿等影响,河南、安徽北部等地部分冬小麦播期和发育期较去年和常年偏晚2周左右,尤其河南南部播期较去年偏晚10~30天。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将有三次冷空气,其中19日前后黄淮中南部至沿淮地区出现初霜冻,以及未来10天气温偏低,不利于黄淮、江淮等地晚播冬小麦和油菜形成壮苗,这将是2018年生产的小麦将要面临的第一次大威胁。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2018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但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1.15元/斤,比2017年下调0.03元/斤。
一、11月9-14日两次冷空气过程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
北方冬麦区大部秋播以来气温正常或略偏高,≥0℃积温接近常年,大部农田土壤相对湿度为60%~90%,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分蘖生长和形成壮苗。目前,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三叶至分蘖期(图1上);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西南大部处于播种出苗期,全国冬小麦一类苗比例为23%、二类苗77%,总体接近去年同期。受华西秋雨和土壤持续偏湿等影响,河南、安徽北部等地冬小麦播期参差不齐,部分冬小麦播期和发育期较去年(图1下)和常年偏晚2周左右,尤其河南南部播期较去年偏晚10~30天,部分麦田播种出苗质量不高。长江中下游大部油菜处于出苗至第五真叶期,陕西南部、江苏南部、湖南和四川盆地大部油菜处于移栽成活期,一类苗比例为14%、较去年低4个百分点。
11月9日以来,北方地区出现2次冷空气过程,其中9-10日甘肃中部、山西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华北、东北等地降温幅度达8~10℃,局地降温达12~16℃;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出现大到暴雪,局地降水量达10~19毫米。13-14日最低气温0℃线南压至陕西中部至黄淮北部一线。两次冷空气过程利于北方冬小麦抗寒锻炼。但降温降雪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利,增加了防寒保暖成本。


图1 2017年11月5-14日冬小麦发育期(上)与去年同期发育期(下)对比
二、16-18日强冷空气不利晚播麦生长和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
预计未来10天(11月15-24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由前期偏高逐渐转为偏低,3次主要冷空气过程为16-18日、22-23日和25日前后。其中16-1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将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及雨雪天气过程;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0℃,部分地区降温超过12℃(图2),地面最低温度0℃线将于19日凌晨南压至沿淮一带地区,中东部大部地区有4~6级偏北风,阵风可达7~8级;新疆北疆沿天山地区、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部有大到暴雪。19日前后,黄淮中南部至沿淮地区将出现初霜冻。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程对我国中东部地区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利,将增加设施农业和畜牧业保温防寒成本,局地强降雪易造成部分温棚圈舍受压垮塌,幼弱畜和棚内作物易受冻。
预计未来10天,北方冬麦区最低气温多在-5℃以上,冷空气过程总体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但19日前后黄淮中南部至沿淮地区出现初霜冻,以及未来10天气温偏低,不利于黄淮、江淮等地晚播冬小麦和油菜形成壮苗,冬前积温和生长量不足将增大晚播小麦弱苗越冬的风险。

图2 全国过程降温预报图(11月16-18日)
三、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冬麦区要做好冬小麦冬前苗情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和施肥,尤其是黄淮南部播种偏晚田块,应早追苗肥,促根增蘖、培育壮苗。
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要尽快完成冬小麦播种和查苗补苗工作,加强油菜苗期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中东部地区要抓紧采收成熟的瓜果蔬菜,做好温室大棚的检修加固工作,牧区要做好牲畜保暖和饲草储备,防范大风降温及雨雪的不利影响。
(由于2016年以来农业结构调整,“重大豆,轻玉米”,黑龙江大豆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并带动了其他产区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今年大豆面积继续大幅增加,且风调雨顺,今年国产大豆总产量较去年增加不少。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四成,加上产区生长期天气条件总体较好,今年东北大豆单产普遍在每亩140—150公斤左右,好的地块甚至达到每亩160公斤。据天下粮仓预计,今年国产大豆产量将提高至155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285万吨。进入11月,随着国产新豆陆续上市,新豆集中上市压力显现,收购商对于高价国产豆收购意愿降低,部分收购商也暂时观望,抑制了国产大豆价格,中期内国产大豆将承压弱势运行。

雨水阻碍收割
今年内地大豆面积增幅可观,但收获季节恰逢阴雨连绵,大豆产量、质量远低于预期,不但上市时间推迟,而且数量较少。目前市场可交易优质货源有限,农民挺价心理仍存,且因10月中上旬持续降雨影响,黄淮地区新豆水分较高,近期随着水分降低,新豆价格也出现上涨。
在黑龙江黑河逊克奇克国家粮食储备库发布大豆收购通知后,使得市场购销心态有所平复,直属库高价收购大豆的利好消息持续发酵,农户挺价意愿仍强,继续支撑国产大豆价格。
因南美干燥天气助推、大豆需求旺盛,加上技术买盘活跃及大豆现货价格坚挺,令美豆价格上涨,连盘豆粕也跟随上涨,给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带来利好支持。截至10月末,沿海豆粕价格在2890—2980元/吨一线,较9月上涨30—90元/吨,豆粕现货价格继续上涨,给大豆市场带来些许利好。

区间高抛低吸
10月10日,黑龙江北安直属库发布关于2017国产大豆收购通知,2017年10月12日开始收购大豆,而收购价格为1.90元/斤,直属库高价挂牌收购大豆,农民挺价意愿明显增加。且据了解,今年新产东北豆整体质量较好,其中蛋白普遍在40个左右,相对南方长期受阴雨影响的新季大豆来说,具备较强的优势,从而成为市场眼中的“香饽饽”,吸引各需求主体出手抢收。
综上所述,今年大豆丰产,供应充足,中期价格偏弱运行。但考虑到今年东北大豆整体质量较好,加上在中储粮系统的直属库宣布收购国产大豆,利好持续发酵下,农民挺价意愿较强,或将限制其跌幅。总体来看,受直属库收购大豆利好支撑,预计短线国产豆价格暂表现抗跌,但随着新豆上市压力显现,后期国产豆价格仍有回调风险。因而我们认为,短期大豆将维持低位区间振荡整理,策略上1801合约在3550—3750元/吨区间高抛低吸,1805合约在3650—3850元/吨区间高抛低吸,区间外30—50个点止损。
风险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产豆现货成交量低迷,二是美豆价格大幅下跌。
(粮商))